《女王》:女王的风范
类型:传记
女王的风范。
某个星期六的《佳片有约》促使我重温了《女王》。昔日针对这部片子的抑或传颂抑或指责,都早已随风逝去,唯有皮特·摩根(本片编剧)的那句话犹然令我惦记在心。“唯一真正应该责备的,是公众和我们对根本就不了解的事物指手画脚的欲望。”
回望那一年,物是人非。黛妃的死注定成为传奇,却终究无法离散查尔斯与卡米拉的爱情;昔日年轻气盛的布莱尔也已然不再是英国政坛的首相。唯有女王,还是那个女王,为人低调,行事慎重。
当摄影机毅然揭开伊丽莎白二世卧房的窗帘,我们看到的果真是王室家族赤裸裸的生活状态吗?期间不可臆测的所谓阴谋阳谋果真不曾存在过吗?记得本片有另一个邪恶的译名叫做《黛妃与女皇》,两个女人兀自成为了暗自对峙的中心,却惶惶然摒弃了洋溢于全片的另一种温情。对此片名的第二种阐释则牵涉到了大层面的权势、道义和体制,细想来,“女皇”的对立面表面看起来是黛妃,实则确是广大的英国民众。影片中布莱尔那一次关于“人民的王妃”的演说就是例证。布莱尔上任时所打的这“第一场仗”无疑是深得民心的。
时过境迁,我们的心沉淀下来的记忆碎片还残留多少无暇打理?当昨日的伤痛化为永恒的祭奠,死去的笑容也该安息了吧?黛妃再也不会老去,而女王,却无可避免地老了。当媒体的镜头一次次掠过女王苍老的面孔,你可曾想过,我们正在翻看一部横跨两个世纪的历史?战争的阴霾,和平的光亮,一帧帧掠过她的一颦一笑。
高处不胜寒呐。
径自怀念海伦·米伦的倾情演出。在她演绎下的女王,使我们悄然体悟到,原来,王室的温情中也潜藏着平凡人的感动。那一刻,女王独坐山间暗自抽泣的情景再次濡染我的心。
1,纵观全片,“鹿”的隐喻为整个故事做了一个绝妙的起承。女王在和随从的谈话中曾不止一次地提到过那头珍贵的雄鹿,便把它定为狩猎的对象。而后,女王在山野间看到雄鹿的情景,则成为全片最打动人心的桥段。于是,当她得知这头鹿角上长有十四个叉的雄鹿成为别人的猎物时,她又迫不及待地跑去看它,那种别样的失神与感伤令人动容。
2,这个桥段中藏匿着的孤独无疑将成为影史又一经典写照。
那是一种高贵的孤独。
女王独自一人坐在山野间,背对着我们轻声抽泣。她的心头隐隐涌动着身居高位的苦痛,却转瞬融进山谷的风里。女王回转身,看到了那头珍奇的雄鹿,它傲然屹立在青山绿水之间,雍容华贵,若天生的皇族。女王和雄鹿遥遥地互相注视着,成为山谷间两道孤独的风景。
“你真漂亮!”从鹿身上,女王恍若看到了自己的影子,她的笑容里有一种不易察觉的忧伤,通透如微涌波澜的湖水。而后,骤然响起的猎枪声打破了山谷的宁静。“快跑,快跑,快跑啊!”那一刻,女王的表情是复杂的,直到山谷间再次剩下她一个人……
3,女王接见新任首相布莱尔时提及了昔日往事,“接见丘吉尔时,我还是一位小姑娘。”由此来看女王的一生,她所经历的悲喜与纷争足以为后世的历史学家们探究一辈子。而因为黛安娜惹事,整个接见仪式只是仓促地花了15分钟。这在后来成为了布莱尔太太口中的话柄。
这次仓促的任职仪式成为布首相太太口中的话柄。
4,影片对女王的生活描写也颇为人性化。当黛安娜死讯传来,女王悲痛之余,首先想到了孩子,她嘱咐手下“把儿童房的电视搬走,别让孩子看了难过”。而她自己,却一个人躲进房间打开了日记本。“写日记”这个桥段的设置正与女王的孤独相吻合。现实中有太多难以言表的情感,她唯有在日记中才能得以释然。
5,“你对他们太容忍了。”“他们不配拥有你。”“他们的手上沾满你的鲜血。”这是英国民众留在黛安娜花圈卡片上的字条。女王看到这些留言的那一刻,她的隐忍究竟还剩下多少余地?黛安娜的死于她而言,是多么戏剧性的一场风暴啊!背对着镜头时的微微皱眉,回转身来却是一如既往地微笑。这就是女王。
这不是女王与黛安娜的对峙,而是女王与英国民众的对峙。
6,这一段与小女孩的对话,才终于抹去了女王心中的阴霾。
女王:“你好,要我把花送过去吗?”(她指着过道对面的花圈长队)
小女孩下意识地缩了缩手。女王暗暗惊了一下,她以为……
小女孩:“这花是给你的。”
女王:“给我的?谢谢你,非常感谢你。”
原来,女王的心那样需要温暖。
7,经历了黛安娜事件以后,布莱尔首相消除疑虑,成为了女王忠实的拥护者。妻子切丽嘲弄丈夫有“恋母情结”,她讽刺说,“如果你妈妈还活着,她今年正好与女王同岁。”
影片中,布莱尔几次致电女王说明自己的提议,都被女王拒绝。